公链乐高:联通 1 层和 0 层区块链,重塑市场格局
撰文:Arain,ChainCatcher
在过往的几轮周期,每当以太坊陷入「性能」困境时,总有「以太坊杀手」冒出来。「以太坊杀手」指的是 Layer 1 区块链,而与之对抗的是以太坊所提出的 Layer 2 解决方案。
但自今年以太坊完成坎昆升级后,以太坊 Layer 2 的叙事音量高过 Layer 1,甚至代替 Layer 1 成为叙事主流。一方面,Layer 1 的竞争格局未有变化,就市值角度看,(除 BTC)ETH、BNB 和 Solana 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,并以 ETH 一家独大;另一方面,则是一个问题,即在这一轮周期里,为什么几乎看不见新的以太坊杀手冒出来了?
有趣的是,以太坊似乎也陷入了 Layer2 的困境。Token Terminal 数据显示,ETH Layer1 收入急剧下降,自 2024 年 3 月以来下滑 99%。与此同时,今年 8 月份时,Multicoin Capital 在 Bankless 的节目上炮轰以太坊 Layer 2,随后以太坊基金会研究人员在 AMA 上表示以太坊仍在探索 Layer 1,而不是完全依赖于 Layer 2。
被 Layer 2 繁荣所掩盖的问题因此开始浮出水面。
公链战争:百家争鸣的过去Layer 1 和 Layer 2 是不同层次的区块链网络,其中 Layer 1 是主链、自治链,交易在其上直接执行和确认,并为区块链网络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,可直接与用户交互。著名的公链比特币、以太坊就处于这一层。
Layer 2 是链下垂直扩展解决方案,运行在以太坊等第 1 层区块链之上,以提高可扩展性。这一层热门的项目例如 Arbitrum、Optimism 等。
可以说,先有 Layer1 才有 Layer2。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认知的更新,除了这两个层次网络,区块链生态系统还延伸出 Layer 0、Layer 3。Layer 0 指的是可以构建多个 Layer 1 区块链的底层基础架构,Layer3 指的是基于区块链的应用程序层,包括游戏、钱包和其他 DApp。
公链之战起源于 Laye1。可以说为了打破比特币的局限性,一众公链开始蓬勃发展。比特币的设计初衷是作为一个无需信任的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,同时也是一条 Layer1,安全性和去中心化是最大的优势,为了维持住这两个特点的优势,比特币不适合承载太多的应用与开发,因此拓展性较差。
安全性、去中心化和拓展性是「区块链不可能三角」理论的重要内容,该理论由以太坊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提出,指的是区块链网络无法同时实现安全性、去中心化和可扩展性。
2015 年,以太坊正式被推出。此后,几乎同一时期,还有其他条公链区块链依次涌现,例如 Cardano、Polkadot 等。其中,以太坊成为第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具有图灵完备编程语言的公链,填补了比特币可拓展性缺陷。
但从历史的角度看,这种拓展是有限的拓展。每当以太坊的采用率上升,网络就会变得拥堵,而为了避免协议出现「中心化蔓延」的风险,以太坊开发人员不愿意增加吞吐量的限制。因此在这种情形下,以太坊也陷入了「不可能三角」的难题中。最直观的感受是每当这种时刻来临,以太坊的使用变得非常昂贵,或者速度变慢。对于应用创建者和用户来说,这是一种灾难,但这给了竞争对手生存的机会。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,币市有风险、投资请慎重。
- 加密日报